作文杜甫八零零字一三篇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一篇
在我的印象里,杜甫是一个有名而且不失大气的诗人。他的诗,不仅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精粹。这些诗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华——中文。
我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更喜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的历史,从一个个传说的诞生开始,便开始了中华的历程。
我们中国的历史,从古代的文明到现代的灿烂。从古代的文明到现代的灿烂,从现代的灿烂,中华民族的一切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中国气息,中华民族的一切都在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一个个文人墨客中,可以看见一颗颗闪耀的星球——文明。
在现代的科技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许多东西。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这是古代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个词叫做“今天”的缘因。
古代人们的智慧就是我们中国的一大奇迹。
现代人也许会说是为了一个小数点的小数点而费脑筋想的。这种人不但不会算,还在不停地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啊。”
古代人也许会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太过夸张了。
这些人也不会在我们的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但是,古代人是很伟大,不管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古代人物,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们常用这句诗来表达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点与品质。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的名人和伟人在我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都有着一颗闪光的星球——祖国。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文明的历史上,有许多的人都在中华共同谱写着一曲曲优秀的民族赞歌。
我们的中华民族,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许多不可计数的事情。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时间。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服务。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二篇
他空有一身才华,爱国报复忠心可鉴,他曾年少轻狂,游览大自然鬼斧神工,登上五岳之巅泰山。他豪笔轻挥,洒下了千古绝片《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他愿在众人中像泰山一样高高耸立,他便是杜甫杜子美。
早年你的诗歌放荡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便是你那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你写出了当时唐朝酒中八仙八个人喝醉时的各种形态。因为当时是盛唐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你的诗早期豪放。
可惜,天妒英才,你杜子美,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前的雄心报负也渐渐消失。你游览各地,风烟四起贪官污吏专横,你不满写下了“三吏”人民百姓流离失所。“安史之乱”老百姓更加流离困苦,家破人亡妻儿分散,无论老幼一律充兵,一时间废墟遍地,哭声弥漫了整个苍穹。望着这一幕,你的内心如此的愁苦,别人借酒消愁,你却把心中所苦所愁寄于诗歌。你忧国忧民,双鬓早早地白你心系百姓,望着遍地狼烟的长安,你心中异常的伤感,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啊,杜甫啊,你的诗与众不同,与大千万万唐诗不同,你的诗它不是文字,而是千千万万痛苦百姓的写真。国破家亡你却无能为力,你只好把这种情感写于诗歌之中,你与李白、刘禹锡、白居易不同,他们豪放,他们乐观,可你却乐观不起来,你有志向有抱负,你想把百姓救出水深火热之中,你想通过诗歌唤起国君的怜悯之情。
杜甫啊,杜甫,你晚年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可你还仍然报有着一丝的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只是你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你希望有千万间广大的房子来庇护天下贫困的读书人。你发出感叹,你不希望天下所有贫困的读书人都像你一样一无住处。你的是承载着老百姓的痛苦,记录着当时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统治的黑暗,你的诗是留给后人宝贵财产,你是第一个敢为平民百姓写诗的人。也许你生不逢时,也许这便是命运吧。
当你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你并没有表现出抑郁的感觉,也没有表现出伤感的样子。你写出了你的最后一首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三篇
我痴迷于韵律和谐的唐诗;沉醉于错落有致的宋词;偏爱于音调婉转的元曲;留恋忘返于百花齐放的清小说。泡一壶清茶,我渴望像李白那样孤傲;咏一次国盛,我渴望像杜甫那样仁爱;拮一支青梅,我渴望像李清照那样善感。千百年前,琴瑟和鸣,丝竹悠扬,赞颂至圣大道永昌;盛世欢歌,轻柔曼舞,花钿玉钗,墨香氤氲,书生烂漫,剑气如虹,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所以,请让我把杜甫讲给你听。
雨落檐梁,七分打湿了衾床,剩下的三分溢满酒樽。浊眼一转便是半世沧桑。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潦潦就世,引人感伤。这就是杜甫,那个将自己与国家视为一体的杜甫。
“天之骄子”
他生在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境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文学方面无师自通:“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且胸怀大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曾经那个小小少年,在时光的魔力下,变成了一个孤傲轻狂的青年,他想做一件许多那个年纪的男孩都想做的事——游历天下。他说走就走,十九岁那年,他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旅途。他赏尽人间美景他唱遍世间繁华,带着一身锐气与干劲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
中年迷茫
正因为他生在一个传统的官僚世家,所以他无法做李白那样飘逸、洒脱的仙人,他只能做一个平凡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家中的男人,尤其世家中的男人,不得不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面对一些惨酷的困境。科举、走上仕途是第一条。但是,天不遂人意,偏偏杜甫科举考试那年发生了“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那次科举的全部士子无一不落选。他无奈、愤怒,但那又能如何?无可置否,生活已将杜甫身上的锐气打磨得一干二净。为了生存,他只好转走权贵之门,阿谀奉承,奔走献赋,但还是杳无音讯。他就这样客居长安十余年,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安稳的生活。
战乱流离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总是喜欢一次又一次把杜甫折磨得遍体鳞伤。公元七五五年,震惊后世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一家只好与大唐的皇帝一样,与人民一样,一逃再逃,那叫一个“仓皇”啊。
几经辗转,他在成都安定了下来。携着妻儿,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个简陋的,甚至有些逼仄的小茅屋。一家人蜗居于此。八月的一场秋风呼号而过,定然又是一夜难眠。被人欺凌,只得暗自叹息。风过雨打,家里处处浸湿。被衾稀疏薄透,孩子在睡梦中蹬裂。他自己则雨脚如麻,彻夜难过。可即便生活已经艰辛至此,他仍对所有被寒风摧折的人们许下最深刻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的眼眶顿时红了。古人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杜甫呢?他是无论穷达,皆济天下啊。就是这样怀抱仁心的诗人,用煌煌之笔将苦化作了善,将善化作了美。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四篇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与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与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五篇
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近冰封了千年的情愁,你是否感受到一位来自盛唐的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杜甫的诗,总的来说,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也没有白居易的浅易流畅;他的诗,总是那么沉郁顿挫,包含着他的一唱三叹的人生。
杜甫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官至左拾遗,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为国分忧的鸿鹄之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怀着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却一次次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那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无奈,仍穿过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白鸥没鸿荡,万里谁能驯!”在流落成都时,他的心仍然挂念着人民的疾苦,渴望明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他的心碎了,碎在“娟娟戏蝶”里,碎在“楼头春色”中,他的心淹没在恨与愁的苍茫中。他缅怀先人,发出了“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最终,他品味人生,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愁。望着昏庸的肃宗、逐渐衰败的盛唐,他多么想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却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他在文学方面却一展才华,获得“诗圣”之殊荣。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祌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人生得意时来到泰山,感受泰山的遒劲与豪迈,欣赏山顶绝色美景,他如沐春风,尽情抒发着心中的喜悦。“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他的思想上天入地,走南闯北,看到了“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此时,年少轻狂的杜甫漫游齐赵,笔锋极为豪迈,完全不同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那股闲适,有的,只是青年杜甫在文学创作上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杜甫置身于滚滚凡尘,亲历人间沧桑,触摸冷暖炎凉,旁观悲欢离合。他的诗,如摆脱世俗的诺亚方舟,似教化人类的摇篮。走近杜甫,与诗圣促膝谈心;走近杜甫,去感受那颗亘古不变的心……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六篇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
——杜甫
杜甫年少时便心存雄心壮志,可他与李白身处的盛唐时期,与白居易身处的乱世不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中他见证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苦楚。这是不幸也是万幸!因此,在他的诗中,我们多能体会到他对亲人的挂念,对百姓,国家的担忧,对时事的关注。
他所生活的年代,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从少年怀志,到官场不得志,再到安史之乱,最后是他四处漂泊后安居定所。他或许对这世道残忍,对统治者的昏庸有过怨言吧!
杜甫的一生应当是有壮志豪情的,可时代的枷锁束缚了他的情怀,但赋予了他胸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应当是李白等诗人都没有的崇高情怀和恢廓大度吧!
杜甫的一生应当是官场得意的!若不是唐朝上层社会奢靡、腐败,杜甫定会凭借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可偏偏现实残酷,杜甫在长安应试,因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这样一个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的英才人物。却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最后皆无结果!投奔肃宗后,明明应该受肃宗重用,却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的一生是值得的!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体人间疾苦,尝世间百味!虽有辛酸泪,但青史留名!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上,似杜甫这样每天都有喜怒哀乐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人性的冷淡!但像杜甫这样流浪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因为中国的强大!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七篇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八篇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为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九篇
《诗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题记
我不禁问:“这是为谁?”“杜甫!”我抬起头,只见一片片枫叶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像天边的火焰,一阵风吹来,一片枫叶像小船,随风飘动。它们飘到树枝上,给树叶穿上了一件火红的大衣。它们飘到小溪里,为小溪带来一丝凉意;它们飘到了草地上,为小草盖上一层软软的棉被。我捡起一片红枫叶,细细端详,红的红叶像小孩脸上的笑容,红得可爱;它飘到树枝上,给大树穿上一件火红的外衣。它飘到草地上,给小草做上美丽的发夹,给小草做上漂亮的衣裳。这片红枫叶像一只只小手,轻大地,着我的脸上。我拾起一片红枫叶,仔细端详。叶子的颜色不一,有深红,有淡黄,有淡绿,也有深红,还有淡黄。
在秋天的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收割稻麦,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出来一片片金色的麦田,让我们的粮食丰收起来。他们把稻谷收获得的每一粒粮食都装进了箩筐,让农民伯伯的汗水变成丰收的果实。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把果实都装进了箩筐。我捡起一片火红的枫叶,细心端详,这片枫叶是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到了远方,寄给了远方的小朋友。我捡起一片金的稻叶,细细端详,叶子的纹理,是金黄的,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蝴蝶结。
这些都是秋天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十篇
我常常在想,杜甫是谁?他是诗中的圣人?有着天才对诗的过人天赋?还是唐诗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或是为梦想上下求索而壮志未酬的斗士?……或者说他是一位可怜又悲凄的诗人。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三六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年迈时曾慨叹:“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这种光阴逝去,空自悲切的惆怅让人深思。人生只有一个少年时,把握机遇,务实地活在当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眼前的麦子不摘的话,也许到最后你便什么也没有了。
不知有多少次,因为我们在面对眼前的机会时有了那么一丝犹豫而与这次机会彻底错过。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一杜甫
我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杜甫的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是被世人所崇拜的吧,所作为榜样的吧!
所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杜纵使一生潦倒,但不忘国家人民。 大蔽天下寒士又怎是一隐遁世俗之人、一贪利忘义之人所能为的?或许这就是我们在杜甫诗中所领悟的爱国情怀吧!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最繁华的时代,而杜甫却没有李白幸运,生活在了唐王朝渐渐衰落的时代。或许这就是造成李白成了浪漫主义,杜甫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原因吧!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美好繁华向上的时代。如今我们青少年应该多读一读杜甫的诗,以他的诗作为我们生活在新时代,要为之奋斗,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指明灯。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十一篇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和弟弟在院子里玩耍。忽然,一阵阵清脆的鸟叫声传过来,我抬头望去,只见一群鸟儿正在树丛中快乐地飞翔。
我和弟弟走进鸟儿,看见鸟群中,有几个鸟儿正围成一个圈,在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的头是的,耳朵是黑色的,头上有一对黑眼圈,一个黑鼻头上还有一个红嘴巴,两个黑眼圈,就像戴了一只的墨镜。它们在树枝上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一会儿停留在树枝上,一会儿停留在树枝上,好像在说:“快给点我!”一只鸟儿飞到另一只鸟儿头上,它的两只翅膀也飞到树枝上。
鸟儿停止了叫声,它抬头望了望,看见了我们,它就飞到了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这时,两只眼睛一起望着我和弟弟,好像在说:“我们也要去旅游了!”这时我弟弟看见了这个情景,连忙说:“好姐姐,我们去吧?”我和弟弟说:“好。”于是就跟着姐姐去了。
我们来到了山上,这里空气很新鲜,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一座座高大壮丽,像两把巨大的利剑,直插云霄,看起来很壮观!我和弟弟在山顶上往下一看,一片片树林都展现在我眼前,我和弟弟看得目瞪口呆,我和弟弟说:“这是什么景呀?”姐姐说:“这是杜甫的著名诗句,你看它的叶子多漂亮呀!”我和弟弟听了,说:“那它的叶子是谁写的。”“这不是杜甫的一句诗吗?”“是我们写的。”我和弟弟又说:“这些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妈妈说:“妈妈,你看,树木多么高大,我们要多植树,保护树林。”
我和弟弟说:“妈妈,你看,杜甫都写了那么多的诗。”妈妈说:“你和弟弟都是一个人写的诗,那你们都写不好,要多读书,才能写好诗呀!”听了妈话我和弟弟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妈一句句话,我和弟弟的一句句话,我都能背下来了,妈妈说:“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要多读书,才能写好诗呀!”
就这样我和弟弟一边看一边写,写了一会儿,就写完了。
我和妈妈在这儿休息了一会,就去找我们的老朋友去了,可我没有找到,妈妈问我:“你没有找到,为什么在这儿呀?”我回答道:“我在这儿看不到一棵树,我就在这儿休息了一会儿,我看见了一棵树,那棵树的树干是的,我就想起了李白写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妈妈听了,就说:“好好,你去把它放在一个袋子里,它就可以走了。”“哦。”我说。
到了袋子的旁边,我就拿着袋子跑到袋子的边上,一看,袋子里空空如也,就想:我和妈妈在这儿休息,怎样把它放进袋子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十二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从长期现实遭遇中提炼出来的崇高理想,是宁愿自己住破屋受冻,甚至冻死在所不惜,只要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感到心满意足。这种关心人民疾苦甚于关心自己的思想境界,何等伟大!
这是诗人乾元二年,到达成都第二年靠亲友帮助,在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即草堂。上元二年秋八月。一场大风吹破了茅屋,接着又连夜下雨,诗人在屋漏之遭连夜雨的愁苦之中,不是只想自己一人一户,而是忧国忧民,为天下万千寒士着想,写下千古名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尊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风格沉郁顿挫,融合众长,兼备诸体。
与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更加偏重于表忧国哀民之事,这可能是与他当时生活的环境有关。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全家颠沛流离,所以才会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诗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被称为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这是在唐太宗宝应元年,唐军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定。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洲,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风格豪放,诗句皆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毫不做作,一气合成,明快自然,情感奔涌,如江河流泻,韵律急驰,强烈的表现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心情和极欲回乡的愿望。
诗人也同时懂得批判皇帝的作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他在《蜀相》中这样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生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仅仅是单纯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工业,而是通过此,来抒发他的壮士未酬,抒发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德才兼备,就“德”而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就“才”而言,有治国平天下大计,功勋卓著,六出祁山,志再统一。可惜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陨落。百姓失声,令后代志士仁人不禁泪洒衣襟。
作文杜甫八零零字 第十三篇
他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时而狂羁豪放,时而沉郁顿挫,他对山水也情有独钟,他与李白并称李杜,被人们称为“诗圣”,鲁迅评价他:“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就是——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插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几篇浮云随风而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杜甫,一个狂羁豪放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时的杜甫,已是年老多病,而这周围又是疾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吼声;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肃煞之色。周围的一切显得杜甫是那么凄凉,沉郁之情早已涌上心头,顿挫之意也已融于其中。这就是杜甫,一个沉郁顿挫的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坐于船中,抬头一看,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正在悠然而歌,动听婉转。又眺望半空,一行白鹭翱于青天之上,如梦如幻。鸟啼翠柳,白鹭青天,千山雪,万里船,杜甫心如鲜花般奔放,坐于船中,一会豪笔,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盛春之图。这就是杜甫,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杜甫。
有一种幽香越过千年古卷,有一种沉郁越过万年尘埃。细细品味一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是狂羁豪放,沉郁顿挫和山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