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
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 第一篇
他善于把情感的潜流深藏于叙事之中,把娓娓的叙述语言打造成两层空间,从而形成艺术的张力,辐射出巨大的历史内涵。例如:“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钱小姐的目光,黄先生的脚步,偷儿吐出的枣核,碰撞在一座楼板上,这里包含着天一阁历史行进中多少的辛酸。又如《吴江船》中这两段文字:
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中国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干?
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然满身精力充沛。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像春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
他善于把对于生活底蕴的静观默察和深思熟虑,用既形象化又抽象化的方法,炼就各式各样的警句。“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等等,这些语言的珍珠,是哲理的灵光,是智慧的火花,足以恒久地照亮读者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语言的运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语言的表现方式常随着文章的体裁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语体和文体相一致,造成一种特殊的气场。
在《都江堰》一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性的语言结构方式。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命令,智慧、仁慈、透明。”“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大量对比性的语言表达方式,造成一种气势,褒贬分明地表现了一个历史真理:为民造福的精神长存,而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作为则必然速朽。
《夜雨诗意》则是较多地运用了排比的句式。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此篇近于散文诗的体裁,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增强抒情的气息,形成一种优美深沉的韵律,便于层层深入地揭示夜雨的丰富诗意。
《文化苦旅》在语言运用中,把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感性和理性、继承和革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诗性化的意象式语言,这种语言平易而又深刻,生动而又概括,含蓄而又畅达,抒情优美,叙事典雅,议论透彻,令人读之愉悦,感之真切,味之再三,思之不尽。这是艺术辩证论法在艺术语言创造中的一个胜利。
为什么余秋雨能树立《文化苦旅》这样一座艺术丰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庶几近之。他行走大地,足涉南北,亲身采访人文山水,这些散文都是他现场发掘的艺术收获。他又具有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丰富学养,这些篇章也是他那积淀深厚的文人悟性与历史及现实对话,与文化艺术的精灵对话的思维成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他对文化艺术的革新创造意识。他一再强调文化就是革新创造。他在《文化苦旅》的后记中说:“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其实这也是他的艺术革新意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一类的文化散文,正是他对我国散文文体的一种创新性贡献。
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 第二篇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创作纲领——“诗言志”,而我以为,散文创作也应该“言志”。对于散文创作来说,写人叙事述景是血肉,言志才是灵魂。散文的平庸与否,全在“志”之有无以及“志”之高低深浅。古代散文名篇,均为言美志、高志与大志、远志之作。《文化苦旅》的艺术构思最显著的优点,正在于它表达了宏阔高远之志。当年余秋雨跋涉祖国南北大地,寻访“人文山水”,追踪古代文人艰辛的脚步,以慧眼和悟性深入发掘蕴蓄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是为了找回久被淡忘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唤醒人们失而复得的文化记忆,呼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就使他创作的《文化苦旅》走向一个历史的制高点,登高一呼,山鸣谷应。《文化苦旅》问世之际,正是在十年大革文化命之后的文化真空期,彼时白茫茫大地一片苍凉,文化缺血,满目疮痍,再加市场经济大潮兴起,一时物质主义盛行,人们更加失魂落魄,《文化苦旅》复兴文化的呐喊,不啻一声春雷,振聋发聩,摇撼人心。余秋雨通过散文所表述的宏图远志,就这样切中时弊,回应了历史的迫切要求,作家个人之志和时代之需交相融会,从而酿成文化散文的滚滚热潮。
健全的文化人格一定要具备维护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使命感,一定要具备传承和延续优秀文化传统的担当精神。《风雨天一阁》可说是把这种精神内核阐释得淋漓尽致。范钦及其家族,由于“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于是殚精竭虑地搜罗古籍,建造了天一阁这座藏书楼,“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雨飘摇,遭遇多少坎坷曲折,范钦及其家族一代又一代,不计报酬,不计成果,无怨无悔地守护这宗文化血脉,终于把它延传到今天。这个“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提供了一个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典范,放射着文化良知的不灭光辉。
与颂扬历史上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同时,《文化苦旅》也以犀利的目光,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各种不利于健全人格构建的精神障碍和消极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
三是批判“夜航船文化”。余秋雨通过明代张岱的《夜航船》了解到一种“夜航船文化”。在夜航船缓慢的航程中,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他们“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他们“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在这里,文化成了炫奇耀异的谈资,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聊游戏;“夜航船文化”其实是健全文化人格的腐蚀剂,抽去了筋骨,也失却了灵魂。
文化苦旅艺术特征总结 第三篇
《文化苦旅》不仅有高远的情思,而且包含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得力于它那些触目可见的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细节的提炼和表现,是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散文的生活实感和艺术温度。余秋雨对此十分重视,对于生活细节的提炼和表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法,真如群莺乱飞、杂花生树。大略说来,它有八种类型的细节描写:
工笔的细节。比如《江南小镇》中这样一个镜头:“我到过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桥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腔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精雕细刻,细腻入微,笔笔都是特征性的线条,油然一幅江南小镇的清幽淡远的风俗画。
反讽的细节。比如《道士塔》中,有这样一幅描写王园箓的生活画面:“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明褒暗贬,看似平静的文字里含着多少对王道士毁灭国宝的愚昧无知的愤懑之情。
画龙点睛的细节。《牌坊》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尼姑庵小学的几个年轻女教师依依送别毕业生的路上,“孩子们低下头去,看见老师的布鞋,正踩着昔日牌坊上的漂亮雕纹”。这犹如一道闪光,一下子就照亮了这些“逃婚”出来当教师的姑娘们那敢于反对封建礼教的心灵世界。
对照铺垫的细节。在《成都》一文中,写他一路经过黄土高原,满眼是“寸草不生的连峰”,到处是“灰黄的单色调”,临近成都时,推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开始有了隧洞,一个接一个,过洞时车轮的响声震耳欲聋,也不去管它,反正已张望了许多次,总也没有绿色的希望。但是,隧洞为什么这样多呢,刚刚冲出一个又立即窜进一个,数也数不清。终于感到,有这么隆重的前奏,总会有什么大事情要发生了。果然,不知窜出了哪一个隧洞,全车厢一片欢呼:窗外,一派美景从天而降。满山绿草,清瀑飞溅,黄花灼眼,连山石都绿绿地布满青苔。车窗外成排的橘子树,碧绿衬着金黄,硕大的橘子,好像伸手便可摘得。土地黑油油的,房舍密集,人畜皆旺。”一波三折,托出一个耀眼的成都,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文化苦旅》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捉摸出散文提炼和表现细节的一些精髓。
二是实里含虚,散文的细节一定要实,要生动具体,抽象化的描写不能构成感人的细节。但又不能就事论事,写一是一,对生活的具体描写应含有丰富的底蕴,形象的画面足以引起读者超越事物本身的思考,也就是说在散文的细节描写中,只有把形象化和抽象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构建出一以当十的有意味的细节。
三是平中出奇。一般说来,散文的细节以平常的生活内涵居多,但是如果能从新的视角观察它,从散文的关键点使用它,以别致的方法表现它,也就能使它显示一种崭新的意义,让平常的生活描写获得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
四是小中见大。细节相对于散文的整体结构来说确实是“小”,但这“小”却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散文的细节,在增强生活实感,刻画人物,推进情节,乃至深化主题等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创作中加强细节的结构意识,有利于提高散文的整体艺术素质,这是一个以往常被忽略而今亟须注重的问题。
在以上诸方面,《文化苦旅》都堪称是一个典范,这也正是它那强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