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成童礼寄语三二条
一)、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二)、其实在古代成年的意思也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了。父母在这时候就广撒网,替自己的儿子找一位身份地位都不错的女子,但这指的是家境很好的人家,贫苦人家也没有多重视。
三)、外傅之年:儿童一零岁。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
四)、古代的女子一六岁称为笄礼,现代的女子一八岁成年。
五)、出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古代一五岁成童,行此礼。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此礼失之数百年,二零零六年四月五日,由申自强首行于郑州一一中北校初一年级。
六)、弱冠:指男子二零岁。弱,弱小。古代男子二零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七)、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八)、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一五岁-二零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意思是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原本是古武舞名。
九)、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一零)、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一一)、这些年不是你一个人的成长,而是我们一家人的共同成长。
一二)、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为“襁褓”,二-三岁为“孩提”,童年儿童为“总角”)、“垂髫”,男孩八岁为“龄年”)、一零岁以下为“黄口”一零岁女孩为“髻年”。
一三)、汉语词汇,qiǎng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一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一四)、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一五)、所以人们将整十的寿辰提前到虚岁逢九的寿辰来做,“九”与“久”谐音,以表示身体健康,寿还没有尽头。
一六)、艾:指五零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一七)、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一八)、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一九)、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二零)、童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意思是男孩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则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所以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二一)、古代的男子一八岁就要行冠礼,冠礼是汉族的一种为男子举办的成年礼。但其实古代的男子一般在二十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
二二)、《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当时的父母很重视男孩子的成人礼。
二三)、古代男子十八岁可以称之为“舞象之年”,而不能叫做“弱冠”,因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才能称为“弱冠”,并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后世将“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二四)、古代时候女子年满一五岁结发,就可以到结婚年龄了。
二五)、二零零九年七月三零日,四零名中韩学生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的文庙,身着汉服参加成童礼。
二六)、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你的成童礼。
二七)、花甲【耳顺】:指六零岁。
二八)、及笄:指女子一五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九)、成长礼,是孩子成长的界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通过集体庆祝十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未来的责任。
三零)、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三一)、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三二)、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此礼失之数百年,二零零六年四月五日,由申自强首行于郑州一一中北校初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