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翻译(一五一句)
一、解釋: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冇麵子,所以稱他為‘文’。
二、解釋: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並告訴他人。
三、解釋: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四、解釋: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冇準備就會失敗。
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六、解釋: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七、解釋: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八、解釋: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九、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一零、解釋: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彆人辦事是否儘心儘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一一、解釋: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麵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一二、解釋:冇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冇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一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一四、解釋: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冇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一五、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一六、解釋: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一七、解釋: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一八、解釋: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一九、解釋: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彆人,就不會招致彆人的怨恨了。
二零、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二三、解釋:不憂慮彆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彆人。
二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二五、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二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七、解釋: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二八、解釋:廣泛地學習,詳儘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彆,忠實地執行。
二九、解釋: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隻要儘心儘力而冇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三零、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三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二、解釋: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三三、解釋: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三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五、解釋:一個人若冇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三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三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三八、解釋: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三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四零、解釋: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隻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四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四二、解釋: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四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四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四五、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六、解釋: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隻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隻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四七、解釋: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四八、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四九、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五零、解釋: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五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五二、解釋: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五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五四、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五五、解釋:不願意彆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彆人。
五六、解釋: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五七、解釋: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五八、解釋: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五九、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六零、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六一、解釋: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彆人。
六二、解釋: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彆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六三、解釋: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彆人趕不上。
六四、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六五、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六六、解釋:運用禮法時,要特彆注重和睦相處。
六七、解釋: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六八、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六九、解釋: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七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七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七二、解釋: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彆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冇有眼色。
七三、解釋: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隻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七四、解釋:隻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麵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麵的人也不會服從。
七五、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七六、解釋: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七七、解釋: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冇有了輗,馬車上冇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七八、解釋: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七九、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八零、解釋:麵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八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八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三、解釋: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八四、解釋:隻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隻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八五、解釋: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冇有同樣的缺點。
八六、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八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八九、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九零、解釋: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九一、解釋: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九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九三、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九四、解釋:一個人不應該發愁冇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冇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彆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彆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九五、解釋: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冇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九六、解釋: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冇有感覺到。
九七、解釋:在私利麵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冇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九八、解釋: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九九、解釋:不擔心彆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彆人。
一零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一零一、解釋:君子成全彆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彆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一零二、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一零三、解釋: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彆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一零四、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一零五、解釋: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乾我喜歡的事。
一零六、解釋: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一零七、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一零八、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一零九、解釋: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一一零、解釋: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一一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一二、解釋: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彆人不知疲倦。
一一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一四、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一一五、解釋: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一一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一一七、解釋: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彆人行善。
一一八、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一一九、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一二零、解釋: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儘心儘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冇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一二一、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一二二、解釋:孔子冇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一二三、解釋: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彆人。
一二四、解釋: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一二五、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一二六、解釋: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一二七、解釋: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一二八、解釋: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一二九、解釋:他這種聰明,彆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彆人便難以做到了。
一三零、解釋: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誌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一三一、解釋: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埃。
一三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一三三、解釋: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冇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一三四、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一三五、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儘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一三六、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一三七、解釋: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一三八、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一三九、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一四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一四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一四二、解釋: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一四三、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一四四、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四五、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一四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一四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四八、解釋: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一四九、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一五零、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