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注释解说: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5)艨艟(méng chōng):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6)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7)中流:河流的中心。
全诗解释: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猜您喜欢=-=-
《春日》朱熹
《秋词二首》刘禹锡
《题菊花》黄巢
《蝉》虞世南
《风》李峤
品鉴鉴赏: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人们都知道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实际上,宋诗凭借着它独特的理趣和文化,同样成就斐然,且独树一帜。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的宋诗《题西林壁》,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让我们形象地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南宋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懂得人此时虽然处于困境中,但光明与希望总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经典之作《观书有感二首》。
在南宋庆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庆元党禁。次年,朱熹为了躲避这场灾祸,来到福建新城,在此期间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的方塘,指的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郑安道的住所。郑安道,是朱熹父亲的朋友,曾拜金紫光禄大夫。而“鉴”在古代则指的是镜子。
诗中开篇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而澄明的画面,半亩大的方形池塘中,水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清澈而明净,天上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交相辉映。随着一阵微风吹来,水中泛起一丝丝涟漪,水中的画面也随之跟着波动起来。
接下来诗人开始发问:池塘中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源头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来保持水的清澈。
这一句可以说是经典名句,也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既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需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创新思维。
实际上,这个道理适用于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国家。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首句点明了昨天夜里河水突然上涨,河水的上涨是由于春风化物,气温升高,冰雪消融,这一自然现象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与生机。
正是由于河水的上涨,庞大的战船才能在水上,如同一根一毛一样轻飘。要是在以往,即便人们花费很多力气也是徒劳,巨大的战船根本是无法移动的,而今天却能在水中自由地移动。
实际上,这首诗告诉我一个道理,那便是时机的重要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临江仙·柳絮》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一旦时机成熟,人们便可以借助其他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虽然渺小,但是如果充分发挥并恰当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便可以取得斐然的成就。《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巧借东风便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读宋诗,感悟到宋诗之美,更能领悟其中的玄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