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就范文网 诗词鉴赏 关于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关于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关于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今译: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解说: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⑶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⑸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⑺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⑻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品鉴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感谢:詹福瑞、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裴斐、熊礼汇、夏征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四十二岁时入京,任翰林学士,但只一年多就离开长安,长期过着漂泊生活。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与杜甫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合称“李杜”。

唐诗解读:李白-《关山月》

全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重点字词注释

天山:此处指祁连山,位于今甘肃、新疆交界处,古代亦被称为“天”的象征。

苍茫:形容辽阔无边、迷茫朦胧的样子。

长风:强劲而遥远的风。

玉门关: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汉下白登道:指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迹。白登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胡:泛指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窥:偷看,窥伺,暗指敌对势力的威胁。

戍客:守卫边疆的士兵。

边色:边疆的景色。

苦颜:愁苦的脸色。

逐句解读

第一句描绘了明月从天山升起,照耀在广阔无垠的云海之间的壮丽景象。

第二句通过长风横越万里、穿越玉门关的豪迈画面,展现出边疆地域之辽远和环境之艰苦。

第三、四句用典,回顾历史上汉军在白登遭遇的战争,以及胡人觊觎青海湾的情景,暗示边患不息。

第五句直接点明这是历来战火纷飞的地方,战死沙场者无数。

第六句聚焦戍边士兵遥望边疆,饱含思乡之情且面容憔悴。

最后两句描述在这样的夜晚,高楼上的人(或指戍客自己,或指远方家人)仍在深深叹息,难以平静。

整体分析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起兴,通过月亮、长风、关隘等意象营造出雄浑开阔的边塞氛围,进而刻画戍边战士的思乡之苦与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全诗情景交融,既体现了边疆戍卒的生活现实,又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的《关山月》创作具体年代虽无法精确考证,但从诗的内容推测,可联系到当时唐朝边疆的形势和李白个人的经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外开疆拓土,对内经济繁荣,但边疆地区始终存在着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冲突和摩擦。

在《关山月》中,李白描绘了边塞之地的壮丽景象和戍边将士的生活,反映出唐代边境紧张局势的侧面。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北方的突厥、回纥、吐蕃等部族发生冲突。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尤为复杂,双方在青海湖周围等地进行了多次争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边疆的动荡不安。

李白本人虽未曾亲身经历长期戍边的生活,但他有着浓厚的游侠情结和建功立业的理想,曾一度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参与边疆事务。他在长安期间,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边疆来的士卒和官员,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无疑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素材。

作者生平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一生放荡不羁,游历四方,作品风格豪放奔放,充满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边塞诗、山水诗、饮酒诗、咏史抒怀等多种类型。

艺术手法与技巧

宏大场景的构建:开篇即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寥寥数语构建出一个宏大的地理空间,月亮从天山升起,穿越浩渺的云海,长风横跨万里,跨越关隘,展现了一幅辽阔的边塞画卷,体现了李白擅长的大气磅礴的空间塑造能力。

象征与借景抒情:“关山”、“明月”、“长风”等元素富含象征意义,关山代表边疆险阻,明月则常常寄托思乡之情,长风则是边塞广阔无垠的生动写照,诗人以此表达了戍边者身处荒寒之地的孤独与思乡之苦。

时空交织与历史参照: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如“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这里借用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的白登山事件以及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冲突的现实,使诗歌既有历史深度,又映射了现实边疆战事。

虚实结合:实写边塞景色与战事,虚写思妇对远方戍夫的思念。“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实写战争的残酷无情,而“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则勾画出戍边士兵遥望家乡、期盼归期的内心世界,虚实相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比与映衬:通过对照边塞的壮美与战争的残酷、戍边者的英勇与思家的柔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既展示了戍边生活的艰难,又凸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音韵和谐与节奏感强:作为一首五言古诗,李白巧妙运用了汉语的音韵美感,诗句工整,节奏起伏,语言质朴而意象深远,使得整首诗读起来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情感饱满:李白善于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对普通戍卒的同情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

意境创造

李白在《关山月》中构造了一幅广阔而深远的边塞画卷,既有大自然的壮美,又有战争的严酷,还有戍客的悲凉,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哀婉的意境。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戍边士兵视角,抒发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争无尽的无奈与哀愁,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

结构布局

全诗共六联十二句,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三联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烘托边塞气氛,后三联则直击人心,描绘戍客的思乡情愫和战争所带来的悲剧。

文化内涵与历史影响

《关山月》不仅揭示了唐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同时传达了反战主题,弘扬了人文关怀。作为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艺术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