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就范文网 优秀作文 家乡习俗作文800字(多篇)

家乡习俗作文800字(多篇)

家乡习俗作文800字 家乡的元宵节庙会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对于我的家乡来说,它是另一个节日的高潮。 我的家乡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处处悬灯结彩十分热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了这…

家乡习俗作文800字

家乡的元宵节庙会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对于我的家乡来说,它是另一个节日的高潮。

我的家乡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处处悬灯结彩十分热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了这一天,我和小伙伴们都迫不及待在桥头集合,每个人口袋里装着沉甸甸的压岁钱,准备疯狂的撒欢。

庙会在集镇的一条街道上,到处琳琅满目张灯结彩。广场上有叔叔阿姨穿着鲜艳的红色衣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那场面十分壮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仿佛诉说着美好的幸福生活。今年正好是龙年,那一条长龙蜿蜒曲折,向人们传递着美好的祝愿。狮子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动作十分敏捷,观众拍案叫绝。

街道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花灯,有的是可爱小兔子特别可爱,有的是精致的荷花十分好看,有的是硕大的福娃尤其壮观。每个商户都把自家最好的花灯拿出来争奇斗艳,生怕自家的灯不如别家。整个街道被形态各异的五彩花灯包围着,热闹祥和。

家乡习俗作文800字(多篇)

到处都有卖小吃零食的铺子,糖葫芦、棉花糖、年糕、炒货应有尽有。我和小伙伴应接不暇,这里看看,那里转转,一时竟不知道该买什么好吃的了。一个小伙伴从远处抱着一堆零食风尘仆仆赶过来跟我们汇合,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这画面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街道上还可以闻到浓郁的檀香,令人心旷神怡。有一群大人在寺庙里上香,祈求新年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广场舞台在表演戏曲,台上的演员涂着花脸哼唱着,台下纷纷鼓掌叫好。

我喜欢家乡的元宵节庙会。

难忘的元宵节

作者:甘雨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没错,这句诗正是描写元宵节的。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此外,出门赏月、喜猜灯谜、观赏花灯、共吃元宵,这些都是历经岁月沉淀不变的习俗。

为了让大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巧手做汤圆”的活动。一走进食堂,看到已经准备好的原料堆满了桌子,闻到那扑面而来的酒酿的香甜味,我们瞬间对制作美食的欲望愈发强烈了。说干就干,大家洗净双手、挽起袖子便拉开了战场。首先当然是和面了。我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把水倒进盆里,十几双小手和着糯米粉合力揉着面,直到把面揉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紧接着就是最热闹的做元宵环节了。只见陈老师用手从刚才的大面团上掰下一小块儿,三下五除二搓成了长条,搁在台面上迅速切成了形似正方体的小块状,“来来来,大家跟着我,每人先拿一块练练手……”我抓了一个放在左手的掌心,右手轻轻合上后摁住小面团顺时针轻轻打转。这玩意儿在我手里滚来滚去,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真有意思!“约莫过了十多秒,我小心翼翼地挪开右手掌:好期待啊,我的第一个元宵会成功吗?“不错不错!”一旁的小王凑近着看。“咦,它怎么被搓成长的了……”同组的小罗看着自己的“成品”忍俊不禁。“嘿,大家快看我的连体娃”,对面的小金一次搓了两个,直接拧成了一个“8”字……经历了第一个元宵的各种奇异事件后,大家开始慢慢摸着门道,不紧不慢地搓,小心翼翼地放。不一会儿,桌子上满满都是那白白的、玲珑的小元宵了。待水烧开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把它们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

刚出锅的元宵,热腾腾、胖乎乎、圆溜溜、晶莹透明,就像一个个白胖小子,用调羹舀一个放入嘴里,甜滋滋、软绵绵的,真是美味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感谢学校举办做元宵活动,让我们明白了做元宵吃元宵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更象征着我们生活的甜美、团圆和幸福。

粽子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我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是划龙舟、挂艾草、包粽子等,当然,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包粽子了。

关于端午节包粽子,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当年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咬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的肉体,但是后来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我很喜欢包粽子,记得有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一大早便和妈妈去超市买粽子的食材了,糯米、红豆、猪肉……我们拎着这一大袋沉甸甸的东西回到家便开始忙碌起来了。妈妈吩咐我把叶片放入水中洗干净,放在一旁待用,再把糯米放入水中洗干净。现在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往糯米里加了盐和酱油搅拌均匀,之后妈妈熟练地拿了两片粽叶重叠在一起,折成一个锥形,接着往里面填充食材,再用五色绳把粽子绑得严严实实,就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粽子诞生了。我见这步骤如此简单,便也拿了两片粽叶把食材填充进去,哎呦,糟了,食材都从一个小洞里"逃跑"了。哎!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妈妈就再演示了一遍,这一遍我认真地观看并记住了每一个细节。"哈!我会包了。"我笨拙地拿起两片粽叶,填充食材……我的速度虽然没有妈妈的快,妈妈包三个,我只能包一个,但是我已经尽了目前我最大的努力了。

看着妈妈和我一起包的粽子,心里乐滋滋的。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盖上锅盖,让它们在锅里叹气似的沸腾着,闻闻那香味儿,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一个一个用碗装着,大口大口往嘴里塞呢。

喜欢粽子,不仅因为它是家乡端午节的一种风俗,还是我记忆中儿时最爱的味道。

1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2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3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4包饺子

你看,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灯笼;你看,千门万户都贴上了红春联;你再看,家家户户都忙着包饺子。小小的饺子里装满了团圆,也装满了幸福。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源于古代的“角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又称水饺,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除夕夜,我们全家一起包饺子,奶奶拌好了饺子馅儿,妈妈揉好了面。妈妈把面搓成了长长的一条,像一条条胖嘟嘟的小蛇,趴在案板上,然后用刀切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面块,我在小面块上撒上面粉,一个个小面团变成了小雪团,只见妈妈左手拎着面饼旋转,右手来回滚动擀面杖,眨眼间,一个个小面饼就变成了又大又圆的饺子皮。

我也不甘示弱,用手拿着擀面杖来回擀着,可是,我的双手似乎变得不受控制,无法相互协作,擀几下就转动一下面饼,一会儿也擀好了一个面皮,只是形状有圆有扁,有长有方。妈妈边指导我边示范说:“擀饺子皮最好的方法就是擀一下,转一下,动作要协调。”按照妈妈的方法,我擀一下,转一下,再擀一下,转一下,终于第一张成功的面皮诞生了。就这样,我们三人合作,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摆满了胖乎乎的饺子。

水开了,奶奶去下饺子了,一个个饺子像鱼儿一样,在锅里起起伏伏地吐着泡泡,嬉戏玩耍。“出锅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我赶紧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美味极了!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一副副春联,就是一声声鞭炮,更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5 包饺子

春节是一喜庆团圆的节日,春节是一个温馨欢乐的节日,春节是祥和美好的节日。我喜欢春节,我更喜欢在春节包饺子。

饺子不仅好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说,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张仲景在面皮里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疗耳朵冻伤的病人。因为形状像耳朵,所以他给这种食物取名为“娇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饺子。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里,饺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和睦。

“包饺子了!包饺子了!”听到妈妈的呼喊我飞奔到厨房,饺子馅和饺子皮已经准备就绪,妈妈娴熟地把一张饺子皮放到手上,包上一点馅,两边一合,手一捏,一个饺子就新鲜出炉了。我也拿了一张饺子皮放到手上,可是不管怎么捏,都包不出妈妈包的饺子样子。妈妈包的饺子,个个像凯旋的大将军一样昂首挺胸。可我包的饺子都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样东倒西歪,站不直。妈妈见状边示范边说:“刚开始学包饺子时,可以稍微少放点馅,像我这样做。包饺子和学习一样也要多练习,熟能生巧”。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包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在“浪费”了很多饺子皮后,我成功包出了一个最好的饺子。我松了一口气,这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

煮饺子喽!一个个饺子像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一样,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起初,天鹅们都静静地蹲在水底。不一会儿,它们便浮出了水面,有的翻着跟头,有的悠闲地飘着,有的跳着水上芭蕾,锅里一下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小小的饺子里包满了美味,包满了团圆,包满了浓浓的年味!

返回顶部